时间:2021-12-30 来源:大连晚报
高三年级一轮复习已经接近尾声,我市高三学生将迎来2022年1月中旬举行的大连市范围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试。在“3+1+2”新高考背景下,本报邀请大连市第八中学高三年级各学科备课组长,给我市高三学生带来双基考试备考建议。“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数学不分文理。
语文
1.重视基础知识积累,抓住基础分数。语文学科“双基”试题针对第一轮复习,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点。要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背诵篇目准确无误;课内文言文注释熟练掌握,文言文选段中常用词标出记下。语文知识的基本概念如论述类文本、小说、散文、诗歌等鉴赏中常用术语等,要弄懂、记住。
2.审题严谨,落实考点和思路。题干要从头到尾一个字不落地反复阅读,要做到审完题能明确知道考的是什么知识点,要从哪些角度进行思考作答。
3.练习规范作答,分数得全得满。备考时,同学们还要注意答案表述的规范性。要将练习答案写完整,对于与参考答案不一致的地方,要去想一想为什么,纠正错误与不严谨,保证会的题目得分要全、要满。
数学
1.立足教材,深研新课标。高考30%~45%的题目来源于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课后习题、复习参考题。要把教材吃透,体会典型例题的典型作用,理解掌握核心概念与核心数学思想。
2.完成知识整合,形成系统。大家要把握好期末综合复习,把每套题中的每道题都认真做,在规定时间完成套卷,在准确的前提下提高速度,完成知识整合。查缺补漏,及时解决存疑,沉淀通性通法;还要体会中、高档题目立意,体会编者对同学期许的点位。
3.反复训练归纳,拓宽知识视野。对于基础题中档题,例如单选题前六七个、多选的多一半、填空的前两三个、大题中的17~19题等,反复训练做到一分不丢;对于20题和21题通过训练,反复归纳,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对于多数的第8题、12题、16题、22题等,要寻找拓宽视野的途径。
4.重视复习和笔记,加强总结。要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作答;每次做卷当大考,每次考试当练习。
英语
1.词汇方面。新教材的词汇新颖丰富,建议同学们考前关注以名、动、形为主的核心词汇,一词多义,熟词生义,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及词形转化,满足阅读理解和语法填空的需求。
2.语法方面。从词法到句法进行系统化、网络化地归纳和整合,在一轮复习细致入微地梳理基础上,要突破重难点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及三大从句等重难点。
3.写作方面。2022届的写作分值占全卷三分之一。词汇及语法复习为阅读和写作夯实了基础,而就写作方面,一是务必重视书写,要规范工整;卷面整洁;布局合理。二是读后续写的“熟读”“读透”至关重要,写之前同学们一定在原文中读到关键词句,先定主旨,再明叙事意图,把准核心价值观,这样就不会偏题或跑题。
“1”:物理+历史 二选一
物理
1.回归课本、笔记,梳理知识,扫除盲点。双基考试以教材为本,很多的试题都是用教材相关内容改编过来的。临近考试,认认真真地把教材看一遍,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争取达到层次分明,纲目清楚。教材的图片、例题、实验、推导、小字说明也要认真推敲、琢磨。教材后的习题重新做一遍。看书和做题结合起来,效果往往特别好。
2.模型归类,处变不惊。对学过的物理情境分块建立模型,总结对应模型的常见解题方法,归纳总结,经验升华并以做题的方式加以巩固。
3.限时练习,找准节奏。通过限时训练,自我反思摸索一套比较适合自己的考试答题策略和方案,比如先答什么题后答什么题,答什么样的题应该用多少时间,该怎么取舍,怎么答题效果最好。
4.错题反馈,查漏补缺。继续加强对以往错题的研究,反复琢磨,找出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使犯过的错误不再发生,会做的题目不再做错。
5.解题规范,字迹清晰。
历史
1.以教材为本。一轮复习重点是吃透教材,同学们要树立“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的观点。经常阅读教材,区分教材中的基本历史概念,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国家治理、劳作方式、中央集权等;明确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前因后果,掌握历史史实的背景、经过、意义和影响等。切忌脱离教材,一味整理笔记、死记硬背。
2.构建网络。通过第一轮复习,同学们逐渐形成了知识网络,在复习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整理知识体系、绘制思维导图,理清时间和史实,理清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线索。比如从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思想体系、殖民体系等角度整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有助于培养同学们时空观念。
3.精选习题。一轮复习和双基备考中必须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基础知识的熟练,形成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不能打题海战术,刷题可以总结答题的方法和思路,刷题可以规范历史答题的语言体系,刷题可以查缺补漏。
“2”: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四选二
化学
1.熟悉2021年的辽宁高考原题,了解主要题型,做到心里有数。
2.夯实主干知识,提高化学基本实验能力,注意重要的化学概念、理论的理解。重点掌握贯穿主要化学问题的主干知识。比如勒夏特列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变化本质等。
3.对比考试的重点和热点,发现薄弱的知识点和能力,有针对性地补充提高。比如选择性必修一的图像问题就是一个热点,涉及离子浓度、导电性、pH等,综合性较高,要总结适合自己的理解方法。
4.提高化学核心素养,学会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化学问题,不可停留在刻板的认知水平。
5.学会审题,提高审题和理解试题的能力。高考阅读信息量很大,其中隐藏着重要的解题关键点,要很好地发现并领会再加以应用。同学在平日学习中有意识去读懂题、去提高自我领悟的能力。
生物
1.熟悉教材,夯实基础。双基试题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相对不变,试题都能直接在教材中找到原型、答案或原理。复习时要狠抓主干知识的理解性记忆,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跨单元综合联系、跨模块综合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应重视教材中的科学发现过程和经典探究实验,从中领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便灵活运用。
2.仔细审题,获取信息。当题目中的语句描述比较复杂时,可通过分析句子成分的方法促进对题目信息的获取;也可以在题干中通过抓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或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曲线图要注意曲线的变化,理解横轴与纵轴的关系及特殊点的含义;针对表格内容要注意分析数据,理清变量的关系;若是生理过程图要注意识别图中各结构或物质的作用,理顺各部分的关系等。
3.语言规范,字迹工整。就非选择题来说,都有因果论证的问题,要求同学进行原因分析,描述判断依据,设计实验思路等,一些长句描述题的占比越来越大。为此,考前可以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对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结论性语言进行训练,作答时做到语言规范、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言简意赅。
政治
1.重视基础,梳理知识,构建体系。从“面”入手,通过分析七本教材的理论逻辑,从宏观的层面构架起知识体系,达到理清复习思路、把握知识框架、理解知识地位、合理储存知识的目标。
从“单元”入手,进行单元整体复习,把握主要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专题体系,要重视单元综合探究,并用单元综合探究统领单元复习,达到知识能力价值观的统一。
从“点”入手,落实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尤其对重点、关键主干知识做到准确记忆、深刻理解。特别是哲学部分的小切口、深挖掘的选择题和综合题。
2.回归错题,查缺补漏。分析、整理、归纳做过、考过的错题,归纳错误类型,分析错误原因,纠正错误思路。
3.限时训练,总结题型,掌握方法。严格按照高考时间限时做适量的模拟题,规范答题,安排好答题次序,合理分配时间,规范审题、解题步骤。重视“练习”“反思”“整理”三环节。
地理
1.进行知识重组。将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形成知识网络。比如河流含沙量的问题,要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特征分析并辅助典例分析,将一轮复习里面涉及到的重难点问题弄通搞懂。
2.建立头脑中的数字地球。复习时尝试在脑海中建立数字地球,比如当想到一个经纬度坐标点时,头脑中就要结合区域地理的知识,反映出这个点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甚至反映出这个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相关预测。
3.注意实际联系理论。目前对知识的考察在思维逻辑的次序上是逆向的,即通过题目设置了新情景、新问题,首先给出“实际”,要求同学们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再去联系所学的理论,而此时大家要联系的“理论”不一定是一个知识,有可能是多个知识点的结合甚至是跨学科的。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多个知识点融合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