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高校直通车

 

 

 

已有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 我要咨询

专业介绍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院亮点

 ◆2019年,学院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建设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入选省一流建设专业。

 ◆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14所高校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同时评为B+

 ◆2014年学院本科 “通信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2017年通信工程专业又完成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组织的专家进校考察工作。

 ◆2016年,我院先进船舶通信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与信号处理省部级重点学科,舰船电磁兼容国防特色学科。

 ◆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拥有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


学院简介

19796月,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由电工基础、无线电基础和电子线路三个教研室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200112月,成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院的基本组织架构为“三所两中心”,即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所、舰船通信与对抗技术研究所、电子研究所及基础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31人,其中专任教师111人,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47人。教师中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98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78.4%。截止20199月份,各类在校生2273人,其中本科生1451人,硕士研究生685人,博士研究生137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0人。


学科特色

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工学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1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与信号处理省部级重点学科,舰船电磁兼容国防特色学科。2012年我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第20名,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14所高校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同时评为B+。学院本科生实行按电子信息类招生,电子信息类包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2个专业。

学院建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于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验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063月申报成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中心下设电路电工基础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信号处理技术实验室、通信技术实验室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室5个实验平台共31个实验室,有效保障了日常各类实验课程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需要。2016年,我院先进船舶通信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出版专著、教材100余本。近年来,我院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2项、技术基础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含特别资助)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7项、博士点基金项目10项、省、市基金项目4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300余项。学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43项。学院教师发表高被引ESI文章13篇,学术论文3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近2100篇,申请发明专利近600项,授权发明专利260余项,组织学术报告会134场次,出版专著24部。

学院实行按电子信息类招生,学生可在电子信息类自由选择专业,在3-6年内达到电子信息类任一专业的毕业标准即可毕业。


专业设置

2020年学院按电子信息类招生,下设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方向。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类

专业1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具有电子技术、信息系统以及有关信息特性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以及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

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微波技术等。

毕业去向:  

该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5.56%95.8%95.16%,升学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0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7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第513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0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成都)火控技术中心、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等。

专业2通信工程

培养从事通信与信息技术、通信网络、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与管理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

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光传输技术与应用、程控数字交换技术等。

毕业去向:  

该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宽、适应性强,毕业后可到与通信技术有关的部门,从事现代通信系统、通信网、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和现代通信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运行管理、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工作,还可以到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4.6%95.1%94.9%。升学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TCL集团、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浪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706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成都)火控技术中心、电信科学技术第二十二研究所、北京中科海讯科技有限公司、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集团、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人才培养

目前, 学院获批1项英国爱丁堡大学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资助项目,同时,学院还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现有100余名学生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日本东京电气大学、韩国檀国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交流学习,学生在交流学习期间取得了优异成绩,外语交际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学院正积极与美国、法国等高校联系,进一步拓宽我院学生的交流途径和交流模式,同时也为我院推进国际化进程打下基础。

学院根据我校向研究型大学过渡的整体战略规划,为本科生的基础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保障。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几年来,有近千学生参加了学科竞赛,100余人获国家一、二等奖, 200余人获省级奖励,历届学科竞赛,获奖率高达50%以上。学科竞赛已凸显“品牌效应”,引导更多的学生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学创新、人人干创新的良好局面。由学院学生组建的科技社团“E唯”协会先后获团中央“百优大学生优秀社团”、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奖、中国雅虎网“超级社团”评选全国第三名的荣誉。

学校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32项奖学金,还设有 “九洲奖学金”、“中国移动奖学金”、“航天奖学金”等社会奖学金,以奖励品学兼优、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知名教授

赵春晖: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IEEE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和黑龙江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信息安全与对抗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无人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副主任编委、《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和《装备环境工程》编委。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被“SCI EI”检索32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9部。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微波技术基础》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微波技术》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兴海学术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智能信息与图像处理、非线性信号处理和通信信号处理。

刁  鸣: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像图形学会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编委。先后承担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编写出版教材3部,主审教材2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研究方向:宽带信号检测、处理与识别,通信信号处理。

赵旦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馆长。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主任、图书馆馆长。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东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委员;政协黑龙江省第九、十届、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通信信号处理、无线通信技术、水声通信技术、视频信号处理以及半实物(物理)仿真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李文兴: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客座教授。海军预研专家组专家;国际知名 SCI 期刊“The Applied 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Society ACESJournal”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奖评审专家(2012);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电磁兼容委员会委员、IEEE会员、ACES会员;美国应用计算电磁学会ACES(SCI)杂志“International 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and Applied”专刊2013 和“Big Data ElectromagneticsSpecial Issue Guest Editors” 2016专刊编委;国际天线和电波传播 IJAPSCI)杂志“Special Issue on Small Antennas: Miniaturiza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专刊编委;“2017 International Applied 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Society (ACES China) Symposium” 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合作主席;PIERS20112014)、亚太电磁兼容(2012)等国际会议分会主席,亚太电磁兼容(2012)、亚太天线(2014)等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阵列数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天线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电磁兼容技术。

国  强: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系统与技术”兴海学术团队负责人。军委科技委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十三五”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1项、“十三五”海装预研项目2项、“十三五”总装预研项目1项、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三等奖2项;获得第一届哈尔滨市科技创新带头人奖和第十一届哈尔滨市青年科技奖;获得全国百篇优博学位论文提名。研究方向:通信及雷达对抗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实现的研究。

李一兵:教授,博士生导师。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黑龙江省学术骨干教师计划入选者,2004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哈尔滨工程大学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2015年度、2017年度哈尔滨工程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通信学会高级会员、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通导一体化技术团队负责人。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5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9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1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6项,出版著作3部。研究方向:通信信号处理,导航信号处理,图像信号处理,信息融合技术。

司伟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程大学被动雷达寻的技术研究方向负责人、哈尔滨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宇航学会探测与制导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电波科学学报编委,长期从事被动雷达寻的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参加原国防科工委重点基金、总装备部重点基金、“973”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国防重点预研基金、航空基金、黑龙江省自然基金、哈尔滨市创新基金、科研院所横向课题共30余项,期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黑龙江省发明奖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3本,教材5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其中获授权5项;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60余篇。现已培养博士13名(其中6人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硕士17名(2人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本科毕业生30余人,在读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11名。研究方向:宽带信号检测、处理与识别;被动雷达寻的技术;高精度无源测向技术;阵列测向技术。

陈  涛:教授, 博士生导师。雷达与电子战团队(REW)骨干成员,20144月至20153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做访问学者,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2017年获第五届黑龙江省归国留学人员报国奖。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三等奖1项。参编教材1部、专著2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装发预研基金1项,横向项目多项。研究方向:被动雷达导引头与电子侦察相关研究工作,涉及宽带信号检测、处理与识别,数字接收机,信号DOA估计与定位,DSPFPGA软硬件开发等技术。

王立国: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中国国家委员会-成像光谱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员,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高级委员,“应用科技”编委,哈尔滨工程大学兴海学术团队“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研究”主要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校十二五先进科技工作者。获省科技奖励2项,教育厅科技奖励3项。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人次,校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次,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3人次,研究生优秀授课教师3人次。担任全国学术会议执行主席1次,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3次。IEEE “TGRS”ISPRS IEEE “GRSL”、“JSTRAS”、“RSL”、“IJRS”、“电子学报”中英文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优秀审稿人)、“中国图象图像学报”(优秀审稿人)、“红外与激光工程”、“电子信息学报”、“光电子激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遥感学报”等30余家期刊审稿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近二十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0余篇,EI检索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申请发明专利24项。研究方向:遥感图像/信号处理技术,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