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学院亮点
◆学校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始建于1953年);
◆学校“三海一核”领域的主体院系之一;
◆能源动力类两个本科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行列;
◆我国舰船动力领域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
◆建有“国家111计划”船舶动力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轮机工程”二级学科支撑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得A+;
◆设船舶动力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学院简介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College of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简称动力学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的船舶动力装置专业发展而成,其前身是哈军工建校初期的海军工程系352教研室,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三海一核”领域的主体院系之一。经过近7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我国舰船动力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设有能源动力类本科专业(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和轮机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两个学术型硕士、博士学位点和能源动力领域工程类硕士和博士点,其中轮机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国防重点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和轮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行列。
师资力量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1名,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2人,现有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83人。89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1%。有出国留学经历的人员占教师总数的57.4%,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作”国家级人选1人,军委科技委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2人,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6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1个。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支由国内外一流船舶动力领域专家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青年教师组成的高层次师资队伍,是国内高校中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支研究力量,在国家海军装备建设、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和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进入国防系统、国内500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比例和质量一直保持全校第一。
学科特色
学院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两个学术型硕士、博士学位点和能源动力领域工程类硕士和博士点,其中轮机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轮机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支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得A+,且通过IMarEST-英国轮机工程师学会认证,标志着轮机工程本科、硕士毕业生的培养获得了国际认可,毕业生均可获得国际通用的轮机工程特许工程师资格。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国防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并列第9获得B+。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成果显著,在船用柴油机、燃气轮机、蒸汽动力、振动噪声控制等领域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五年,学院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60项,省部级课题14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近2亿元,人均科研经费200万元。共获得科技成果奖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SCI收录400余篇、EI收录800余篇。同时,学院拥有国家级船舶动力技术省部共建协同中心、船舶动力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先进舰船动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和船舶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同时还建有“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3.5万平方米的动力楼群,为学生的学习、研究及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优越条件。
专业设置
学院本科生按能源动力类招生,大类下设能源与动力工程和轮机工程两个专业及能源与动力工程(船舶动力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能源与动力工程和轮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行列。学生入学后可根据能源动力类培养方案的要求,自主选择专业方向。2020年教育部批准中英首个船海特色合作办学机构——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下设轮机工程专业(联合学院)。
●能源动力类
专业1:能源与动力工程
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防特色本科专业和黑龙江省重点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我校历史悠久、动力门类齐全、船海特色鲜明的专业,设有内燃机、燃气轮机、热能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是我校“三海一核”领域的主干特色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热工、力学、机械科学、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热力系统、热力设备、动力机械的设计及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和富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能够在工业、国防、民用等能源动力领域从事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并成为该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
能源与动力工程(船舶动力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船舶动力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简称船舶动力班)以培养具备宽厚基础,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俱佳,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科研潜质的船舶动力领域创新型人才和行业领导者为目标。发挥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我国船舶动力领域人才培养的优势,不断满足船舶动力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国家对船舶动力领域的杰出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船舶动力领域的科研院所、企业、大专院校,也可以在航空、航天、核电站、发电厂等企事业单位和国防相关部门从事技术创新和管理工作。
开设的主要课程:
热科学基本知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设计基本知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基础)、电工电子基本知识(电工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测试技术)、材料力学、船舶动力装置等。
毕业去向:
面对国内千余家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本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船舶、航空、航天、电力领域(传统领域与新能源领域)的科研院所、企业、大专院校、核电站、发电厂等企事业单位和国防相关部门。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石油、中海油、中车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海军部队等,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沈阳、大连、青岛、南京、武汉、广州、厦门、深圳、重庆、成都、西安等政治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沿江大中型重要城市。
专业2:轮机工程
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轮机工程专业2005年和2013年连续通过英国轮机工程师学会(IMAREST)的专业认证,标志着轮机工程本科、硕士毕业生的培养获得了国际认可,毕业生均可获得国际通用的轮机工程特许工程师资格。本专业目前在网上被国内多家机构排名全国第一。
本专业培养具备轮机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船舶动力装置匹配设计、运行与管理和富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能在国防和国民经济相关部门从事轮机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并成为该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
开设的主要课程:
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基础、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测试技术、船舶动力装置、自动控制原理、船舶柴油机、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船舶辅助机械与系统、轮机设计等。
毕业去向:
面对国内千余家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本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轮机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船级社、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船舶制造等企事业单位和海军有关部门。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石油、中海油、中车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海军部队等,美国ABS、法国BV、挪威DNV-GL、英国LR、日本NK、中国CCS等世界各大知名船级社,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沈阳、大连、青岛、南京、苏州、广州、厦门、深圳、重庆、成都、西安等政治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沿江大中型重要城市。
人才培养
依据学校坚持精英教育,坚持“创新推动、打造品牌”,坚持“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可靠顶用”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发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动力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满足船舶动力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新需求,学校设立船舶动力班。通过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和全校范围内优秀生源选拔两种方式进入船舶动力班。船舶动力班采用本-硕贯通式培养方案,执行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和小班授课,优先选送到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发挥船舶动力行业优势实现校企协同培养,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授课。以“宽口径、创新型、高素质、国际化”为培养理念,以“择优录取、动态调整、资源倾斜、统一管理”为原则,发挥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我国船舶动力领域人才培养的优势。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人才,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与英国南安普顿、克莱菲尔德,美国密西根州立、俄罗斯鲍曼等20余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活跃和深入。学院多次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利用国家资助平台遴选、资助优秀学生出国进修,加大学生学习托福、GRE等考试的资助力度;近三年,共有80余人次获得国家、学校资助出国联合培养、短期学术交流,多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交流项目资助,邀请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国外(地区)知名大学专家学者来访50人次。
拥有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示范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中船重工河南柴油机有限公司、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等多个本科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实习、实践,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同时,用人单位通过学生的实习情况,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能力,为招聘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蓬勃发展,2019年获全国第十六届“挑战杯”一等奖。
深化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成长搭建社会支持的平台。目前,共有十余家企业与上市公司在学院设立专项奖助学金,还有来自各界校友的捐赠用于奖励学院品学兼优的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创新实践,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合计金额400余万元。
知名教授
闻雪友,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船燃气轮机专家。
担任主任设计师完成的我国第一台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舰用化改装的大马力舰用燃气轮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担任主任设计师的航空涡轮风扇发动机改为我国第一台具有第二代性能的舰用燃气轮机,其低压压气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一等奖;担任课题组长研制的燃气轮机回注蒸汽热电联供装置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燃气轮机回注蒸汽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同时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二等奖。曾被评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第二届中国军转民优秀企业家银奖。
王仲奇,工程院院士,热力叶轮机械专家。
现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席,黑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哈尔滨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近40年来,王仲奇教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撰写出版了《透平机械原理》,《透平机械三元流动计算及其数学和气动力学基础》等三部著作,近200万字,他的论著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引用70余次,有的论文被美国全文译成英文,有的还全文刊登在美国的AD报告上。他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创立的“边界层径向迁移理论”和“叶片弯扭联合气动成型理论”已被国内外同行公认,并且已应用于国产600MW,300MW,200MW汽轮机,在航空发动机,飞航式导弹发动机和舰船发动机设计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王仲奇教授于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刘志刚,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主动控制和结构振动及声辐射有源控制研究。先后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在《内燃机学报》、《中国造船》、《声学学报》、《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等国际、国家级刊物上发表40余篇。现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文平,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动力装置振动与噪声控制、特种动力、计算多物理场、柴油机动力系统排放控制与余热利用等。完成预先研究、基础研究及产品研制项目40余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50余篇。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两个学科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历年来指导硕士研究生40多人,博士研究生20多人。任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中国造船学会轮机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委员会理事。
马修真,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船用发动机测控技术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防急需的舰船动力技术,尤其是舰船动力装置综合电控技术和测试技术等方面均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现任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两机专项专家委员会试验、控制与测试组副组长、高技术船舶专家委柴油机专家组副组长、船舶动力基础研究计划专家委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获全国是的标兵、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年度人物称号、“感动龙江”年度人物和“龙江工匠”等荣誉称号。
李玩幽,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推进轴系与结构耦合振动分析、动力装置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先后获“国防科工委委属高校优秀教师”、“第四届黑龙江省杰出创新青年”、“黑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黑龙江五四青年科技奖”等荣誉;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同年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大功率柴油机分会副主任,国际海事组织(IMO)应对机制办公室振动噪声专家组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振动学组成员。
季振林,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动力机械及装置的噪声控制,研究方向为内燃机进排气噪声预报及控制,消声器设计,噪声源识别,声学中的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它各类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消声器声学理论与设计》专著一本,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
郑洪涛,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舰船燃气轮机先进循环、燃烧技术研究工作。获工信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中国造船学会涡轮机与锅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学会轻型燃气轮机专委会委员,全国高校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2005-2014海装轻型燃气轮机专家组专家,“十一五”科工局MPRD计划专家组专家,国家“两机”专项专业组专家,多个期刊编委。
郑 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燃气轮机压气机、涡轮气动热力学理论与实验技术研究;变几何动力涡轮气动性能研究;径流式叶轮机械性能研究;新型工质-氦气、超临界二氧化碳等闭式布雷顿循环叶轮机械性能研究;燃气轮机湿压缩与湿冷却技术、高超发动机预冷技术研究;水下热动力技术研究;其它汽轮机与燃气轮机新技术研究等。现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员,ASME/igti工业燃气轮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中国造船学会会员。
靳国永,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省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学术带头人等多项学术荣誉。主要研究领域为结构动力学和声学、动力机械振动噪声、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等。获省部级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中船重工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担任黑龙江省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声学与振动学会会员;国际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oustics and Vibration》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李彦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大型蒸汽动力系统仿真及性能、船舶能源控制与管理、可燃冰生成与分解机理等方面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部委各类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研究成果获得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现任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传热传质学科方向带头人,海军预研舰艇机电组专家。
孙宝芝,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气液两相流动与传热机理及数值模拟、船舶能源控制与管理、换热器换热性能仿真及性能分析、大型蒸汽动力系统仿真及性能研究等有关传热传质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各类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合计2000余万元,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3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4项。现任热能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国家基金委评审专家,Annals of Nuclear Energy等顶尖期刊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