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翻译
翻译专业:语言服务行业的“生力军”
一、什么是翻译专业?
翻译专业是2006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新专业。该专业隶属的学科门类是文学,一级学科是外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是英语语言文学,学制四年,授予学位是文学学士。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口笔译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工作的通用翻译专业人才。
二、翻译专业学什么?
在开展翻译专业建设过程中,我校翻译专业高度重视课程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课程设置,逐步构建了完整的翻译专业课程体系:语言知识与能力课程模块、翻译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相关知识与能力课程模块。整个课程体系包含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重视在教学中对学生口笔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对学生翻译理论知识的构建;强调区域行业职业口笔译翻译技能的培养;关注信息技术在翻译实践能力培养中的运用。此外,翻译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了内容依托教学理念,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教学以知识内容为依托,有效地保证了我校翻译专业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翻译技能。
1.语言知识与能力课程模块
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母语水平,打好英语语言基础。核心课程:综合英语、英语语音、英语视听、功能英语交际、情景英语交际、多文体阅读、英语语法、英语读译、听辨与译述、基础英语写作、英语演讲、学术写作、中国语言、中国文学。
2.翻译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
旨在培养学生的口、笔译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领域的基础笔译技能、各种场合的联络口译和一般难度的交替传译技能,掌握作为职业译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口、笔译实践经验。核心课程:翻译概论、英汉笔译、汉英笔译、应用翻译、联络口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笔译工作坊、口译工作坊。
3.相关知识与能力课程模块
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知识、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与翻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翻译工作所必备的百科知识。核心课程:中国文化、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跨文化交际、计算机与网络应用。
三、大外翻译专业特色是什么?
大外翻译专业2009年获批,2010年首批招生。学校坚持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近些年来,我校翻译专业逐步形成了以下办学特色:
1.着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翻译专业是应用型专业,2017年我校翻译专业被评为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该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诸多环节都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一是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人文素养并举、着重应用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可持续性;二是继续完善师资储备,兼顾人才引进和在职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三是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教学与科研更加紧密结合,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使本专业始终跟随学术前沿,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指导并提升教学;四是加强特色学科和精品课程建设,把我校翻译专业建设成为省内特色专业、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2.着力凸显语言实践的教学特色
我校翻译专业教学的每个阶段都有明晰的目标和任务,各阶段以及各门课程均着力凸显语言实践的教学特色:一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践技能;三、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仍然紧密结合具体的语言实践。教师在讲授英汉笔译、英汉文学翻译、实用文翻译、联络口译、连续传译、商务口笔译、外事口笔译、汉英笔译、专题口译、法律口笔译、英汉视译、时政口笔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笔译工作坊、口译工作坊等课程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校内和校外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教学的阶段特征和课程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实践特色。
3.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
当前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探索符合大众化教育模式,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适应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翻译专业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组建演讲、写作、阅读、口译、笔译、字幕听译、英文戏剧表演等俱乐部对学生进行精英培养,确保了学生在国家级、区域或省市级各类专业竞赛中屡创佳绩;同时,通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拔尖人才特训班项目,对学生进行拔尖人才培养,并将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外事外交、国际组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国企业走出去等事业所需要的高层次翻译人才储备力量。
4.与时俱进提升专业信息化建设
依托我校完备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翻译专业积极推进专业信息化建设。一是推进资源共享及线上课程。本专业依托我校在资源共享课及线上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结合行业标准进行线上课程开发。本专业将实现校园网内覆盖所有翻译专业教师及学生的线上课程及共享资源,涵盖本专业10余门笔译及口译类主干课程,并积极申报省级资源共享课,以提升课程建设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二是对现有实验室资源的综合利用。实验室资源是翻译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我们依托实验室教学资源,开发翻译资源的线上线下利用,丰富实验室的翻译术语库,提升实验室承接翻译实践项目的能力;三是实验室资源的升级利用。在口译实训方面,翻译实验室可以满足基本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教学需求;在笔译实训方面,翻译实验室拥有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技术,可以集合快速创建、编辑和审校高质量翻译集成工具;在翻译研究方面,可以结合现有的硬件设备设置Translog和Inputlog等键盘记录软件,或眼动仪(Eye Tracker)对翻译过程进行眼动跟踪,进行相关翻译活动的认知实证研究。由此可以将翻译实验室的功能开发最大化,体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宗旨,发挥科研来源于教学并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
四、翻译专业就业及就业前景
翻译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外事接待、商务、旅游等口笔译工作,在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从事外语翻译教学及与翻译有关的科研、管理工作。本科翻译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泛,如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外企、合资企业、外贸公司、翻译公司、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已经催生出上千亿元人民币的翻译市场,近年来大量翻译公司不断涌现出来,中国的翻译服务市场也在急速膨胀。然而,高水平翻译服务人才队伍不足仍然是困扰我国翻译产业的一大难题,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高质量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的翻译人才队伍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此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规模宏大,甚至渗透到了语言服务行业。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语言服务从业者感受到了危机。我国政府大力支持语言服务行业,翻译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就我校翻译专业就业情况来看,近些年一直保持着较高就业率,年度就业率达到95%以上。由于学生专业能力好、综合素质高,毕业生在外交部、商务部、驻外使领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承担着重要工作,倍受用人单位青睐。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三省地区,就业层次和质量相对较高。翻译专业学生有多人进入中铁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银行等500强企业就职。学校通过对入校招聘和考察走访的用人单位开展深入调查,充分了解到了用人单位对我校翻译专业毕业生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一是用人单位对翻译专业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非常满意占59.02%,基本满意占32.58%,合计91.06%;二是用人单位选择翻译专业学生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综合素质较高(占68.30%)、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占65.98%)、学校声誉好(占42.01%);三是用人单位对翻译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和亲和力都有较高的认可度。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积极探索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途径,目前与英国斯旺西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开展国家留学基金委优本项目,并与加拿大纪念大学、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捷克帕拉斯基大学、波兰奥波莱大学等近10所国外知名高校开展校际交流交换留学项目;同时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国外大学洽谈开展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