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机械工程学院
作者:招生就业处 时间:2019-06-05 点击数:3724
机械类专业介绍
机械类专业开设于东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目前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203)、机械电子工程(080204)三个专业。2019年三个专业按机械类(0802)实行大类招生,采取“1.5+2.5”的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1~3学期实行机械类统一培养;第二阶段为4~8学期学生分流进入三个专业分别培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一、专业概况
本专业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而成。专业于1996年开始招生,经过近20余年的不懈努力,已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业绩突出、具有良好教风和学风的专业。目前为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及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2013年被遴选为校级特色专业,2018年获批吉林省高水平A类专业,同年获批吉林省“智能制造”交叉学科,2019年获批为吉林省一流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平均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近两千名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
专业以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吉林、面向全国”的办学理念,结合我校在电力行业的优势,以机械设计及制造为主要方向,以教学改革为途径,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主体,培养适应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及相关的人文、艺术、安全、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创新潜质和国际视野、较强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以及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生产组织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主干课程
理论课程:现代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公差与技术测量、液压传动、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等。
实践环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液压系统课程设计、数控技术综合实训、CAD/CAM集成系统综合设计、三维数字化创新及3d打印技术、机械创新综合设计、柔性制造系统综合实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四、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机械制造业、电力集团及电力设备等相关领域内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从事设计、制造、设备维护及维修、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一、专业概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交叉学科,研究成型工艺设计、成型设备及工艺优化的理论和方法,该专业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专业,具有工程性强、应用范围广、社会对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专业拥有1个省级研发中心,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及多个专业实验室,科研设备及教学仪器设备300余件(套)。专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3D大赛、“挑战杯”等各级赛事,累计获奖140余人次。毕业生平均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并获得较高的社会及企业评价。
二、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
专业依托学校的电力行业背景,以提高我国电力设备制造行业水平,实现制造业自动化为目标,培养具备机械设备或产品的成型设计和加工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 主干课程
现代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学及热处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材料无损检测、材料分析方法、材料成型工艺学、焊接理论基础、焊接过程传感与计算机控制、材料成型自动控制基础、材料成形设备。
实践环节: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材料改性及分析综合实训、焊接工艺课程设计、材料成型工艺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科技工作实践、毕业设计。
四、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机械、汽车及电力相关领域内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从事材料成型工艺与控制,模具设计与制造、新技术开发、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一、专业概况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机械、电子、控制、信息和人工智能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专业。于2018年开始招生,专业拥有省级工程训练中心、微机电与微制造创新实验研究所、先进机器人实验室、3D打印创新实验室、柔性制造系统实验室等17个科研、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1500余万元。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12人具有博士学位,多数教师毕业于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
二、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
专业以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扎实的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专业领域的工程知识及较强的自我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创新潜质和国际视野、较强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在机电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主干课程
理论课程:现代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液压传动、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测试与传感技术、机电传动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机器人技术等。
实践环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创新综合设计、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设计、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测试技术综合实验、柔性制造系统综合实验、机电系统综合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四、就业方向
专业的毕业生可在机械、电力、电子、冶金、石油化工、航空、航天、船舶、兵工、医疗器械等领域的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科技开发、设计制造、科学研究、管理及营销、教学等工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学制三年)
一、专业概况
本专业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融合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拥有省级工程训练中心、先进机器人实验室、激光加工实验室、3D打印创新实验室、探索者机器人、慧鱼创意组合包、柔性制造系统等教学实验室。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近几年毕业生的平均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应用技术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
专业以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吉林、面向全国”的办学理念,结合我校在电力行业的优势,以机械设计及制造为主要方向,培养适应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知识及较强的自我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创新潜质、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及销售、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主干课程
理论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公差与技术测量、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液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测试与传感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创新设计。
实践环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综合实训、液压系统课程设计、测试技术综合实验、数控技术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四、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机械制造业、电力集团及电力设备等相关领域内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从事设计、制造、设备维护及维修、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科,学制三年)
一、专业概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融合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门学科于一体,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适应面广,就业前景十分广阔。专业拥有省级工程训练中心、先进机器人实验室、CQJP-A、CQJP-D综合创新试验台、探索者机器人、慧鱼创意组合包、SYPLC-01C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实验装置、HJD-JZ2自动化夹具综合实验台、柔性制造系统等10余个实验室。
二、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
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机电结合的新产品、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够进行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掌握火电及风电机械设备的运行、维护、安装、调试检修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主干课程
理论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配合、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基础、金属切削与设备、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数控技术、液压传动与控制、电机与拖动、机电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风力发电设备、电厂动力设备等。
实践环节: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四、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机电一体化领域内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或电厂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改造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及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安装、调试与维修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