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高校直通车

 

 

 

已有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 我要咨询

专业介绍

交通运输学院(本部)

交通运输(铁道运输)

(1)专业特色

铁道运输与北京交通大学同庚,历经百年积累与发展,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办学实力稳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本专业方向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秉承“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实施学业导师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轨道交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培养目标

聚焦“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满足我国铁路运输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实践与专业表达能力,能够从事轨道交通路网规划设计、运力资源配置及运输组织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

(3)核心课程

铁路行车组织、铁路站场与枢纽、铁路货物运输、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运筹学、交通运输设备、运输组织学、交通安全工程、交通规划、交通港站与枢纽、交通运输经济学、铁路方向认知实习、铁路运输生产实习、铁路运输综合实验等。

(4)升学就业

毕业生可在各级政府运输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院、科研院所、轨道交通运营公司、铁路局集团公司、大型物流及厂矿企业的运输部门、国际交通咨询公司、交通运输金融投资与管理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等单位就业。

交通运输(铁道运输)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毕业人数

145

185

118

上研人数(保+考)

62

88

39

留学人数

3

9

8

就业率(%)

95.86

96.21

92.37

深造率(%)

44.83

52.43

39.83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墨尔本大学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铁路局、上海铁路局、广州铁路局、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神华集团



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

(1)专业特色

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校在传统铁道运输专业深厚积淀基础上,通过加强特色理论与实践教学,凝练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向,秉持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人才培养定位,实施知识面宽厚、专业基础扎实的培养方案,拥有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着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专业素质和科技创新意识,为国家及省级交通部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咨询机构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和运营单位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着眼于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人才需求,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需要的高级管理与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核心课程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城市客运管理及应急处置、城市规划、列车运行计算与设计、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技术、轨道交通资产管理与运营补贴、市郊运输技术等。

(4)升学就业

毕业生可在城建、市政工程、规划设计、城轨、地铁、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咨询、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

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毕业人数

52

56

56

上研人数(保+考)

23

26

30

留学人数

2

3

0

就业率(%)

96.15

96

92.86

深造率(%)

48.08

51.79

54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纽约大学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京港地铁广州地铁、深圳地铁、杭州地铁、武汉地铁、成都地铁


交通运输(智能运输工程)

(1)专业特色

本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国家一级学科以及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城市交通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产学研基地,实施科教融合,创建教学实践平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智能运输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制定产学研保研制度,与企业结合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2)培养目标

以适应交通运输行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所需基础理论和工程素质教育为重点,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公民意识、健全人格、丰富个性和国际化视野,具有综合交通运输背景,具有良好人文、科学与工程素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3)核心课程

交通运输基础理论、智能运输检测、智能运输信息处理、交通运输控制和智能运输系统设计与集成、交通安全工程、交通运输设备、运输组织学、交通运输经济学、信号与系统等。

(4)升学就业

毕业生可在铁道运输以及道路交通领域的国有交通运输企业、政府交通管理部门、设计研究院、智能交通建设和咨询公司等单位工作。

交通运输

   (智能运输工程)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毕业人数

25

32

34

上研人数(保+考)

15

18

15

留学人数

5

1

2

就业率(%)

100

94

100

深造率(%)

80

59.38

50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南加州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普渡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北京铁路局、深圳地铁、滴滴出行、招商银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

 

交通运输(高速铁路客运组织与服务)


(1)专业特色

顺应我国高铁发展的迫切需求,结合高铁“走出去”国家战略,依托百年运输专业优势、雄厚的办学基础和优秀的教学与实践师资队伍,自2015年起开设的国内第一个本科“高速铁路客运组织与服务”专业方向。专业特点是铁路为本、高铁特色,应用先进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强化校企联合的导师制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满足我国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高速铁路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巨大需求,培养高速铁路路网规划设计、运力资源配置、产品设计与营销、运输组织与服务管理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

(3)核心课程

高速铁路技术基础、铁路行车组织、铁路站场与枢纽、高速铁路客运组织、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等理论课程,以及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铁路运输综合实验、高速铁路方向认知实习、高速铁路客运生产实习等实践课程。

(4)升学就业

学生毕业后,可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及各铁路局集团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各规划设计院、高速铁路公司及与高速铁路相关的国际化企业等单位就业。

交通运输(高速铁路客运组织与服务)

2019年

毕业人数

15

上研人数(保+考)

7

留学人数

2

就业率(%)

93.33

深造率(%)

60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北京交通大学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佐乔治亚理工学院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北京铁路局、上海铁路局、新疆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交通运输(民航运输)

(1)专业特色

本专业建设顺应中国民航运输快速发展,对民航运输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助于学校完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体系。专业特点是运用综合运输的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建设交通运输(民航运输)专业方向,强调铁路、公路、民航专业方向间的交叉和融合,形成陆路与空中交通立体化的综合运输学科体系。

(2)培养目标

我国已成为民航大国,具备了实现由“大”向“强”跨越的内在条件,本专业旨在满足我国民航运输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巨大需求,培养从事民航运输专业领域科学研究、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3)核心课程

机场运行管理、机场规划与设计、民航客货运输、航空公司运行管理、空中交通管理基础、民航概论、飞行原理、航空运输经济学、航空运输市场营销学、航空规章、民航专业英语等。

(4)升学就业

学生毕业后,可在涉及民航运输业务的民航机场(通用机场)、航空公司、空中交通管理局和科研单位从事技术、管理及研究工作。本专业与美国安伯瑞德航空航天大学(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简称ERAU)签署了3.5+1+1本硕连读项目合作协议。该专业暂无毕业生。


交通工程

(1)专业特色

交通工程专业始建于1985年,2007年和2019年分别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建设基础雄厚。所依托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第四次学科评估并列第三,上海软科排名蝉联世界第一。本专业持续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实施学业导师计划,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交通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城市交通、智慧交通特色优势。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满足我国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巨大需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备承担交通工程项目能力和引领行业发展潜质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核心课程

交通工程导论、管理运筹学、交通规划、道路工程、交通流理论、交通管理与控制、城市公共交通、交通设计、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经济学、交通安全工程等。

(4)升学就业

毕业生可在交通运输行业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等国家机关、互联网、大数据等交通高新技术企业,从事交通规划、设计、管理、运营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交通工程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毕业人数

64

45

64

上研人数(保+考)

32

21

41

留学人数

14

11

9

就业率(%)

97.01

91.11

93.75

深造率(%)

71.88

71.11

78.13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帝国理工、东京大学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上海城市建设研究院、北京市规划研究院、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物流工程


(1)专业特色

物流工程专业依托我校知名的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学科优势与特色,历经数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物流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着力培养物流与供应链工程方向的精英人才和稀缺人才,涵盖物流与交通、物流与供应链工程、智慧物流、物流大数据、物流规划设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经济分析、物流运营管理等前沿方向。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满足全球和我国信息社会时代对智慧物流和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巨大需求,培养具有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掌握坚实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以及具有团队精神和坚强意志的物流与供应链工程领域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

(3)核心课程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现代物流信息化技术、供应链管理、物流节点设计、物流服务运作管理、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经济分析、物流工程、管理运筹学、供应链网络设计、运营管理等。

(4)升学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泛,可到政府的物流管理部门,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以及大型工业企业、现代制造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大型商贸企业以及新兴技术企业的物流、采购或供应链管理部门工作,也可到规划院、设计院、研究院、银行等从事物流规划、设计、研究与评估工作。

物流工程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毕业人数

30

30

32

上研人数(保+考)

14

13

18

留学人数

7

6

3

就业率(%)

96.67

93.33

96.88

深造率(%)

70

63.33

65.63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卡耐基梅隆大学、杜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远国际航空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交通银行、中国电信、中铁北京局集团


电子商务

(1)专业特色

本专业始建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获批建设的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也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面向“互联网+交通运输”领域人才需求,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部大数据实验室,坚持“思想品德优秀、基础知识宽厚、专业技能突出、融合贯通创新”的理念,培养能够从事互联网与运输服务领域产品设计、研发及运营的高级人才。该专业目前拥有专职教师26人,实行一对一的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满足互联网时代商务活动电子化发展的需要,面向“互联网+交通运输”领域人才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及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经济管理、运输物流等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够从事互联网与运输服务领域产品设计、研发及运营的高级人才。

(3)核心课程

交通出行行为学、运输电子商务、物流技术与管理、营销管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大数据与商务智能、人工智能等。

(4)升学就业

毕业生可在互联网、金融、IT、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从事相关领域的产品设计、系统研发、数据分析、商务运营等方面工作。就业面宽,专业适应性强,契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电子商务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毕业人数

27

18

31

上研人数(保+考)

10

7

7

留学人数

2

5

4

就业率(%)

100

100

100

深造率(%)

44.44

66.67

35.48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威大学、佛罗里达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布里斯托大学、香港大学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阿里巴巴、京东、今日头条、中国工商银行、中铁物资、中国民航信息集团


交通运输(中外合作办学)

1.项目介绍

      本专业采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由北京交通大学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同创办和建设,是北京地区高校中第一个被教育部批准的“交通运输”专业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外综函[2017]5号】。

       该项目由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球环境学院合作举办。在我国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项目合作方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属世界排名领先、极具世界影响力的优质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是荷兰著名的大学,成立于1842年,是荷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专业涉及范围最广、最具有综合性的理工大学,其专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程科学领域,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其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水平在荷兰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2019-2020年QS世界排名综合位居世界第50位,属世界一流大学。其中,土木工程位列世界第2。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球环境学院(Civil Engineering and Geosciences)是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究实力领先的学院,每年均获得来自欧盟、荷兰政府、荷兰自然基金数目庞大的研究经费,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研究声誉。

2.培养目标

       坚持“国际化、宽口径、厚基础、重研究、有特色、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专业工程领域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具备主动与终身学习能力、辨析与创新创业能力、跨文化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国际化环境适应能力,熟悉中国交通运输特点、了解国际标准规范、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系统,能够从事交通运输专业领域的分析、规划、设计、运营与管理,具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并为人才的国际化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3.项目特色

项目地位

u    教育部批准的北京市第一个“交通运输”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u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在2020年QS世界排名位居第50位,属世界一流大学;

u   在2020年QS世界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排名中,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球环境学院排名世界第二名属世界一流专业;

u    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国内地高校共有10个学科位列世界第一,北京交大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列其中,成为全球54个学科“冠军”高校之一。

师资科研

u  本专业总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师讲授;

u  两校知名教授讲授相关课程,保证教学质量;

u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u  两校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人才培养

u  摒弃传统翻译式英语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英语思维及能力训练;

u  前两年全英文专业课均配有中方合作教师跟踪辅导,渐进式实现全英文教学。

留学深造

u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将接收本合作项目中最多60%的满足其硕士入学要求的学生攻读硕士学位。


4.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管理运筹学、道路工程和选线设计、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运营与规划、交通规划、交通网络分析与设计、轨道交通列车运行组织、交通工程、智能交通系统、交通安全工程、交通运输经济学、交通港站与枢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本专业三分之一以上的课程和核心课程由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师负责,且前两年全英文专业课均配有中方合作教师跟踪辅导,渐进式实现全英文教学。

5.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学生前3年在北京交通大学全日制学习,第4年第1学期末将有1-6个月的时间赴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习。学生完成全部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成绩合格获北京交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毕业证书,同时获得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学习经历证明。

6.升学就业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将接收本合作项目中最多60%的满足其硕士入学要求的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其余毕业生凭借优良的英语能力、宽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可在国内外高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技术、管理等工作。

7.学习费用与管理规定

1)国内费用:

学费:5万元人民币/学年。

住宿费:学校统一安排,根据住宿条件不同,750-1200元人民币/学年。

2)管理规定

学生录取后即获得北京交通大学学籍。学生如达不到北京交通大学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学习要求,按照双边学校的规章制度执行。

8.入学条件

1)为确保学生适应全英文授课方式,考生应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原则上要求英语单科高考成绩不低于满分的70%;

2)录取至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考生入学后不得转入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3)色盲考生不能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