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高校直通车

 

 

 

已有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 我要咨询

专业介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本部)

       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专业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科研平台、供学生学习的国家级教学实验平台等优质资源,秉承交大“知行”校训,因材施教,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试点班、通信工程思源班、通信工程全英文教学试点班、信号卓工班等特色班。

1 通信工程

(1)专业特色

       专业历经百年, 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2年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6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在双一流评估中获评A级学科。本专业具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建设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多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和产学研实践基地,提供卓越人才、理科强化和全英文教学多个特色培养模式,设立科研导师和学业导师,支持个性化人才培养。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工程素质,掌握通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公共和专业通信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核心课程

       电路、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通信网理论基础、无线通信基础、互联网原理与技术、光波技术基础。

(4)升学就业

       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涉及通信运营商、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电子信息类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2017年就业率为99.37%,学生毕业后可报考通信与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研究生。本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条件,2017年深造率为68.47%。

通信工程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毕业人数

236

309

314

上研人数(保+考)

146

162

156

留学人数

44

54

59

就业率(%)

99.57

99.03

99.37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明尼苏达大学、兰卡斯特大学、法国里昂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密苏里大学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


2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1)专业特色

       本专业历史悠久,依托“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轨道交通通信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师资队伍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等杰出人才;第2学年设有本科生科研导师。2010年进入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2017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同类专业中位居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国际影响力。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工程素质,掌握自动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工程人才。

(3)核心课程

        经典控制理论、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铁道(城轨)信号基础、铁路(城轨)列车运行控制技术、铁路(城轨)车站信号自动控制、铁路(城轨)行车调度指挥自动化、高级程序设计训练、DSP/嵌入式/EDA系统课程设计等。

(4)升学就业

       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涉及全国各大铁路局、通信信号公司、地铁运营公司、信号类生产企业与技术研发单位、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优秀学生直接保送进入硕士阶段培养,学生亦可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2017年就业率100%,深造率为60.15%。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毕业人数

82

103

133

上研人数(保+考)

42

52

73

留学人数

5

5

7

就业率(%)

98.78

99.03

100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明尼苏达大学、兰卡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南加州大学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集团、交大思诺科技有限公司、交大微联科技有限公司

 

3 自动化

(1)专业特色

       本专业已有五十余年历史,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于2017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依托“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轨道交通通信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提供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倡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吸引学生进入科研团队,接触高水平研究项目。与全国各大铁路局、通信信号公司、地铁运营公司、信号类生产企业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自动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铁路运输自动化、智能交通系统、自动检测与仪表、自动控制等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兼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运筹学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现代交通控制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铁道信号基础。

(4)升学就业

       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涉及铁路总公司及其下属单位、通信信号公司、地铁运营公司、自动控制类先进设备制造企业、先进技术研发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优秀学生直接保送进入硕士阶段培养,学生亦可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2017年就业率为100%,深造率为47.22%。

自动化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毕业人数

83

55

36

上研人数(保+考)

45

23

8

留学人数

7

6

9

就业率(%)

99.39

98.18

100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哥伦比亚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密苏里大学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中国铁路总公司、交大思诺科技有限公司、交大微联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集团

4 电子科学与技术

(1)专业特色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1年设立,是一个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的综合性专业,设置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处理与电子系统三个研究方向。本专业拥有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知名教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教学平台,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17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工程素质,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基础、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微波技术基础、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基础等。

(4)升学就业

       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在电子信息类高科技行业诸如信息、计算机、通信、控制、生物医学仪器等领域进行研究、开发及技术管理等工作。毕业生亦可报考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生。2017年就业率为100%,深造率为63.77%。

电子科学与技术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毕业人数

77

64

69

上研人数(保+考)

33

26

36

留学人数

11

4

8

就业率(%)

100

95.31

100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明尼苏达大学、兰卡斯特大学、法国里昂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拉夫堡大学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地铁、交大思诺科技有限公司、交大微联科技有限公司

5 信息工程

(1)专业特色

        信息工程专业创建于1988年,历史悠久,依托“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级重点学科。本专业拥有中科院院士、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等知名教授,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师资力量雄厚。建设有多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以及校企共建实践培养基地,教学资源丰富。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配置专业导师,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满足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为宗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与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公共和专业信息工程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应用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3)核心课程

       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信息论基础、通信原理、无线通信、互联网原理与技术、信息安全理论、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与大数据、数据挖掘、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

(4)升学就业

       毕业生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安全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应用和管理等方面工作,就职单位如电子信息类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

该专业201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暂无毕业生。